537枚导弹撕裂夜空!俄军发动冲突以来最大规模空袭,乌克兰西部“安全神话”破灭
2025年6月29日凌晨,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空袭行动。乌空军发言人尤里·伊格纳特证实,俄军一夜之间向乌克兰全境发射了 537个空中目标,其中包括477架无人机和60枚各类导弹,覆盖了基辅、利沃夫等30余座城市。
“综合考虑无人机和各类导弹数量,这是自冲突以来规模最庞大的空袭行动。”伊格纳特在战报中表示。乌军通过火力和电子战手段拦截了436架无人机和38枚导弹,但仍有大量导弹突破防线。
此次空袭创下了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来的多项纪录。从打击范围看,乌克兰西部地区首次遭遇大规模轰炸,打破了该地区相对安全的局面。
从武器数量看,537个空中目标的规模远超此前纪录——5月25日至26日那场袭击中,俄军曾发射355架无人机和9枚巡航导弹。
在技术层面,俄军采用了分层消耗战术:第一波无人机群旨在消耗乌军防空火力;第二波巡航导弹由战略轰炸机与黑海舰队发射,针对能源设施与军工企业;最后一波则动用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突防关键目标。
乌军虽然宣称总计拦截了475个目标,但对高超音速武器防御能力明显不足。在激烈交战中,乌空军一架F-16战机被俄无人机击中坠毁,飞行员马克西姆·乌斯季缅科殉职——这是冲突中乌方损失的第三架F-16战机。
此次大规模空袭并非偶然。直接导火索是乌克兰6月初发动的 “蛛网行动”——乌军出动了117架无人机突袭俄罗斯四个重要空军基地,摧毁了41架俄军战略轰炸机(包括图-95、图-22M3等),使俄空天军核心力量遭受重创。
俄军历来以 “对等报复” 回应重大装备损失,此次空袭旨在恢复战术威慑力。俄国防部明确宣称打击目标为“军工企业和炼油厂”,意图切断西方装备在乌克兰的维护链条。
更宏大的战略意图是抢占谈判先机。2025年初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,多次表态希望“尽快结束俄乌冲突”,并于近期与普京通话讨论停火可能。
俄方选择此时发动攻势,意在谈判窗口开启前改善战场态势:通过高压打击削弱乌军反击潜力,迫使基辅在谈判桌上让步。
展开全文
此次空袭展现了俄军军事能力的重大转变。在军工生产方面,俄导弹月产量升至120枚,无人机产能超过2万架/月,远高于战争初期的水平。
在兵力部署上,俄军已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集结11万人,创下单一战区兵力之最。乌克兰总司令瑟尔斯基警告,这可能预示更大规模的地面进攻。
相比之下,乌克兰正陷入系统性衰退。乌防空导弹库存仅能满足40% 的需求,F-16交付延迟导致空中防线脆弱。更严峻的是人口危机——乌政府正考虑禁止18-27岁女性离境以保障兵源,这一政策凸显了乌军人力资源的枯竭。
西方援助的疲态成为俄军发动空袭的战略窗口。特朗普政府上台后,暂停了对乌军事援助,并表示希望通过与俄罗斯谈判解决问题。当泽连斯基呼吁援助时,特朗普仅冷淡回应“美国也很需要”。
欧洲内部的分歧同样加剧。欧盟原本计划向乌克兰提供500亿欧元的援助,但匈牙利的反对使这一计划陷入停滞。波兰暂停协防乌克兰西部,德国则抽调战机防范俄侦察机,显示欧洲安全承诺的松动。
“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反应可以用‘旁观’来形容。”一位分析人士指出,“没有国家愿意亲自介入这个泥潭。”当乌克兰最需要支持时,西方盟友的关注点却转向了中东——美国于6月28日启动从伊朗撤侨,中东冲突风险骤升导致北约内部分化为“援乌”与“中东优先”两派。
这场战争加剧了乌克兰社会的内部撕裂。一个残酷的现实是:在战争的前三年,乌克兰西部地区相对安全,成为高官家属的集中居住地。而中部和东部的平民要么被俄罗斯抓了壮丁,要么处于失联状态。
这种地域差异导致西部民众对战争的真实残酷性缺乏认知,甚至出现“反正战争死的也是中部乡巴佬和东部俄罗斯蛮子”的心态。但此次俄罗斯把导弹打进了乌克兰西部,彻底打破了这种“安全神话”。
基础设施的破坏使平民生活条件急剧恶化。基辅、卢茨克、哈尔科夫等城市电网中断,部分政府大楼、学校和民用设施被毁。乌克兰总理杰尼斯·什梅加尔表示,俄军此次行动对乌克兰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。
随着此次历史性空袭的实施,俄乌冲突进入了一个决定性的阶段。普京在空袭前夕宣布“俄乌同意举行第三轮会谈”,但要求乌方承认俄控四州主权、裁军至8.5万人等条件。
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崔洪建分析指出:“经过前两轮谈判,双方能达成的相对容易的部分,尤其是人道主义合作这方面,基本上已经用尽了,接下来第三轮谈判就需要啃硬骨头。”
战场形势的升级为谈判创造了更复杂的背景。崔洪建认为:“现在战场形势始终缓不下来,为谈判本身能够创造的政治条件非常缺乏。而且双方到目前为止,在谈判的立场上、在政治目标上差距还是非常大。”
这场537枚导弹和无人机组成的钢铁暴雨,是俄方在多重目标下的战略赌博:通过即时报复维持威慑可信度,利用西方分心窗口最大化削弱乌军工潜力,并以战场优势倒逼谈判条件。
评论